網絡興起後,愈來愈多成功企業家在大學時期已輟學創業,例如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、WhatsApp創辦人Jan Koum等。然而媒體大力讚揚「輟學創業」故事的同時,我亦奇怪:到底大學教育由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他們創新的障礙?
這些創業家都有一個共通點:都是未畢業已找到自己的使命,於是大部分學校教授的技能突然變得多餘。大學教育本身是有用的,只是對這些有「使命」在身的先行者而言,不切身,可以捨棄。
向社會創新者取經
史丹福大學去年定下《2025計劃》,推廣「創業教育」。一場「目標導向的學習」(Purpose Learning)。學生需要在在校期間找到自己的使命,並以它為選科、構思計劃的指標,措施包括「影響實驗室 Impact Lab」等,一切由學生的意向出發、話事。
史丹福大學介紹Purpose Learning的概念:Declare Mission but not Major
科大今個學年將開辦「創業」的副修課程,我負責教授其中一科《社會創新與創業精神》,帶學生體驗不同社會創新者的經驗。這些創新者正在不同範疇的社創中奮戰,嘗試用不同方法解決社會的問題,而支持他們走下去的正是上文提到的「使命」。從他們身上,學生可以看到這些前輩是如何為使命奮鬥,因而明白使命的重要性。
第一堂嘉賓: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楊建霞 Yvonne Yeung(有線電視訪問片段)
大學應該是創新的加速器,而非阻礙。其實找到「使命」,人就會變得堅忍,而且行動力大增,樂於發揮創意解決難題。因此在我任教的這門課中,「使命」便是我們第一個學習目標。

後生仔盡早學識創業思維,日常解難更得心應手 (圖:Funders & Founders)